176 |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博士生导师
教师英文名称:Li Dongliang
教师拼音名称:lidongliang
出生日期:1957-12-08
电子邮箱:001721@nuist.edu.cn
入职时间:2007-04-19
所在单位:大气科学学院
职务:教授
学历:硕士研究生毕业
办公地点:气象楼317
性别:男
联系方式:025-58699826,13655167682,lidl@nuist.edu.cn
主要任职:副院长
毕业院校:南京气象学院
博士生导师
学科:大气科学
其他联系方式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邮编 : 210044
传真 : 025-58731186
通讯/办公地址 : 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气象楼317室
办公室电话 : 025-58699826
移动电话 : 13655167682
邮箱 : lidl@nuist.edu.cn
- 基本信息
- 个人简介
- 近期主要论著
- 近期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2022年
Shen Z, Duan A, Li D, et al. Quantifying 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nal Atmospheric Drivers to Near-term Projection Uncertainty in September Arctic Sea Ice[J]. Journal of Climate, 2022: 1-38.
Hui Wang, Jie Zhang, Lian Chen, Dongliang Li. Relationship between summer extreme precipitation anomaly in Central Asia and surface sensible heat variation on the Central‑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limate Dynamics https://doi.org/10.1007/s00382-022-06148-w.
覃卫坚,李栋梁,蔡悦幸. 广西大范围暴雨气候异常对太平洋年代际涛动的响应[J]. 热带气象学报,2022,38(2):161-170.
王慧, 张璐, 石兴东, 等. 2022.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特征的季节差异 [J]. 大气科学, 46(1): 133−150.
2021年
Shen Z, Duan A, Li D, et al. Assessment and ranking of climate models in Arctic Sea ice cover simulation: From CMIP5 to CMIP6[J]. Journal of Climate, 2021, 34(9): 3609-3627.
王慧,张璐,石兴东,等. 2000年后青藏高原区域气候的一些新变化. 地球科学进展,2021,36(8):785-796.
郑然,刘嘉慧敏,王春学,等.华西南区秋雨异常及其对青藏高原冬季大气冷源的响应[J].干旱气象,2021,39(2):225-234.
2020年
黄璇,李栋梁. 2020. 1979—2018 年 5—8 月中国东北冷涡建立的客观识别方法及变化特征. 气象学报,78(6):945-961
Chen Y, Duan A and Li D (2020)Atmospheric Bridge Connecting the Barents Sea Ice and Snow Depth in the Mid-West Tibetan Plateau. Front. Earth Sci. 8:265.doi: 10.3389/feart.2020.00265
王春学,郑然,李栋梁,唐红玉,马振峰,茅海祥. 基于年际增量法的华西秋雨预测模型建立及检验. 气象科技,2020,48(6):855-861.
张璐,王慧,石兴东,等,2020.青藏高原中东部地表感热趋势转折特征及成因分析[ J ] .高原气象,39(5): 912-924.
陈兵,蒋元春,李栋梁,等. 江淮梅雨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及海温异常的响应,气象科学,2020,40(5):669-678.
蒋元春,李栋梁,郑然. 2020. 1971-2016年青藏高原积雪冻土变化特征及其与植被的关系. 大气科学学报,43(3):481-494.
王欢,李栋梁.2020.21世纪初青藏高原感热年代际增强对中国东部季风雨带关键区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63(2):412-426
2019年
Tian,X.T.,Li,D.L.,Zhou,J.H. et al.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n Short-Time Heavy Rainfall during the Floon Season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9,7,190-203.
蓝柳茹,李栋梁,2019.西伯利亚高压南界东段季节及季节内变化特征及成因 [J].气象,45(12):1651-1665 .
李香芳, 李栋梁, 段晓凤, 刘垚. 宁夏枸杞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27(12): 1789-1798
王蕊,王慧,李栋梁.2019.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特征及对初春地表感热异常的响应[J]. 高原气象,38(6): 1241-1250.
孙健,李栋梁,邵鹏程,高娜.2019 .中国冬季气温月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响应.气象学报,77(5):885-897
王欢,李栋梁.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海温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影响[J]. 热带气象学报,2019,35(3):398-408
张玉琴, 李栋梁. 2019. 华南汛期旱涝急转及其大气环流特征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4(4): 430-444.
王 欢 ,李栋梁.2019.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及气溶胶对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影响.气象学报,77(2):327-345
孙圣杰,李栋梁.2019.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体形态变异及热力原因.气象学报,77(1):100-110
姚慧茹,李栋梁.青藏高原风季大风集中期、集中度及环流特征. 中国沙漠,2019,39(2):122-133
关良,李栋梁.2019. 青藏高原低涡的客观识别及其活动特征[J]. 高原气象,38(1): 55-65.
Hui Wang,Zeyong Hu, Dongliang Li,Yifei Dai1. 2019. Estimation of the surfac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ver the east-central Tibetan Plateau us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field observation data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https://doi.org/10.1007/s00704-019-02815-x
Wang H, Li D. Decadal var-iability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ern China and its response to sensible heat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since the early 2000s. Int J Climatol. 2019;39:1604–1617. https://doi.org/10.1002/joc.5903
2018年:
Li X, Li D, Li X, Chen L.Prolonged seasonal drought events over northern China and their possible causes. Int J Climatol. 2018;38:4802–4817. https://doi.org/10.1002/joc.5697
SUN Sheng-jie and LI Dong-liang. Variabilit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a temperature variation considering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warming over the past 60 years [J]. J Trop Meteor, 2018, 24(4): 468-480.
于秀晶,胡靖彪,张晨琛,等.1961—2016 年吉林省气候季节的演变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8,34(4):105-111.
安迪,李栋梁,王自强,等. 基于 SPEI 的黄淮地区夏季干旱时空异常特征及成因[J].干旱气象,2018,36(4):544 - 553
杨文军,李栋梁,陈荣,等 . 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晚霜冻灾害致灾危险性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8,45(5):127-133.
迪丽努尔·托列吾别克,李栋梁.近115a中亚干湿气候变化研究[J].干旱气象,2018,36(2):185-195.
刘柏鑫,李栋梁.我国云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关系研究[J].气象,2018,44(3):382-395 .
Minhua Qin, Dongliang Li, Aiguo Dai, et al. The influence of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on North Central China precipitation during boreal autum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DOI:10.1002/joc.5410
范彦芳,李栋梁,黄峰,等. 银川市大气逆温对环境空气污染浓度的影响,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17(25):339-345
2017年:
王玥彤,李栋梁.中国西南地区冻雨灾害特征分析与评估.冰川冻土,2017,39(5):967-978
范彦芳,李栋梁,黄峰,等.银川市大气逆温对环境空气污染浓度的影响.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17(25):1671-1815
将元春,李栋梁.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沙漠化的影响.科技纵览,2017,70-71
李明聪,李栋梁.东亚冬夏季风关系在1970s末的年代际转变.气象科学,2017,37(3):329-338
李兴宇,毕硕本,李栋梁,等.1616——1911年河南省异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气象科学2017,37(3):348-358
姚慧茹,李栋梁,王慧.1981——2012年西北东部夏季降水不同强度雨日变化及其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气象学报,2017,75(3):384-399
庞雪琪,李栋梁,姚慧茹.欧亚中高纬冬季地表感热异常与中国西北东部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高原气象,2017,36(3):675-684
陈荣,李栋梁,纳丽,等.银川市城市规划前后温度场特征对比.气象科技,2017,45(2):383-389
张晓玲,李栋梁,于文金,等.海温震荡对区域旱涝灾害的敏感性研究.灾害学,2017,32(2):129-135
戴逸飞,李栋梁,王慧.青藏高原感热指数的建立及与华南降水的联系.应用气象学报,2017,28(2):157-167
张长灿,李栋梁,王慧,等.青藏高原春季地表感热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型的影响.高原气象,2017,36(3):13-23
Xiaoling Li ,Guangping Hu ,Dongliang Li, et al. A PERIODIC AND DIFFUSIVE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DISEASE IN THE PREY. DISCRETE AND CONTINUOUS,2017,10(3):445-461
李栋梁,蓝柳茹. 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关系.大气科学学报,2017,40(1):13-24
2016年:
李栋梁,张茜,姚慧茹,等.北印度夏季风与中国河套及临近地区盛夏降水的联系.高原气象,2016,35(6):1512-1523
孙圣杰,李栋梁. 近60年气候冷暖波动背景下西太平洋副高特征的变异及其与海温异常关系的变化. 热带气象学报,2016,32(5):697-707
LI Dong-liang, JIANG yuan-chun, ZHANG Li-ping, et al. ONSET AND RETREAT DAT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ONSOON INTENSITY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WARMING.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2016,22(3):362-373
戴逸飞,王慧,李栋梁.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青藏高原地面感热特征分析. 大气科学,2016,40(5):1009-1021
郑然,李栋梁. 1971——2011年青藏高原干湿气候区界线的年代际变化. 中国沙漠,2016,36(4):1106-1115
蓝柳茹,李栋梁.西伯利亚高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异常特征及其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 高原气象,2016,35(3),662-674
陈旭,李栋梁. 新标准下江淮梅雨特征的分析. 气象科学,2016,36(2):165-175
王昊,李栋梁,王慧.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加热场强度的气候特征. 高原气象,2016,35(2):363-374
徐士琦,李栋梁.东北地区春季首场透雨的变化特征及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关系. 气象,2016,42(3):271-279
姚慧茹,李栋梁.1971——2012年青藏高原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气象学报,2016,74(1):60-75
2015年:
李潇, 李栋梁, 张莉萍. 河套及其邻近地区汛期降水的变频特征. 高原气象, 2015, 34(5):1301-1309.
邵鹏程, 李栋梁, 王春学. 近50年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关系. 高原气象, 2015, 34(2):347-356
王颖, 李栋梁, 王慧, 等. 青藏高原冬季风演变的新特征及其与中国西南气温的关系. 高原气象, 2015, 34(1):11-20.
李潇, 李栋梁, 王颖. 中国西北东部汛期降水对青藏高原东部春季感热在准3a周期上的响应. 气象学报, 2015, 73(4):737-748.
郑然, 李栋梁, 蒋元春.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新特征. 高原气象. 2015, 34(6):1531-1539.
王颖, 李栋梁. 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夏季风变异及其对中国西南气候的影响. 气象学报, 2015, 73(5):910-924.
LI Dong-liang, XU Dong-fu, WANG Hui,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causal 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in dry-wet conditions in autumn in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5, 21(1):55-66.
毛淑君, 李栋梁. 基于气象要素的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综合评估. 冰川冻土, 2015, 37(1):14-26.
王金虎, 李栋梁, 王颖. 西南低涡活动特征的再分析. 气象科学, 2015, 35(2):133-139.
张婧雯, 李栋梁, 柳艳菊. 前期春季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冬季北半球极涡的关系. 气象科学, 2015, 35(1):52-59.
2014年:
张莉萍, 李栋梁, 李潇. 气候变暖背景下南海夏季风建立和结束日期及与其强度的关系. 热带气象学报, 2014, 30(6):1037-1047.
王秀琴, 孙悦, 李栋梁. 极端干旱区棉花生育期变化特征及光热条件对其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4, 32(6):229-235.
唐红玉, 李锡福, 李栋梁. 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多、少年中低层环流对比分析. 高原气象, 2014, 33(5):1190-1196.
Jie Zhang, Laurent Li, Dongliang Li, et al. Summer droughts in the northern Yellow River basin in association with recent Arctic ice lo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14, DOI:10.1002/joc.4177.
QIN Wei-jian, LI Dong-liang, LEI Xue-mei, QIN Zhi-nian. Analysis on Intra-annual Inhomogeneity of Rainstorm Events in Guangxi.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4, 20(2):135-142.
张婧雯, 李栋梁, 柳艳菊. 北半球极涡新特征及其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 高原气象, 2014, 33(3):721-732.
覃卫坚, 李栋梁, 王慧, 等. 近50年广西大范围暴雨的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高原气息, 2014, 33(2):515-521.
杨绚, 李栋梁, 汤绪. 基于CMIP5多模式集合资料的中国气温和降水预估及概率分析. 中国沙漠, 2014, 34(3):795-804.
孙悦, 李栋梁. 1975-2011年渭河上游径流演变规律及对气候驱动因子的响应. 冰川冻土, 2014, (2):413-423.
覃卫坚, 李栋梁. 近50a来广西各级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4):666-676.
王欢, 李栋梁, 蒋元春. 1956—2012年黄河源区流量演变的新特征及其成因. 冰川冻土, 2014, (2):403-412.
徐栋夫, 李栋梁, 王慧. 我国西南地区秋季干湿分类及主要类型异常年环流特征分析. 大气科学, 2014, 38(2):373-385.
2013年:
姚慧茹, 李栋梁. 东亚副热带急流的空间结构及其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 大气科学, 2013, 37(4):881-890.
李栋梁, 邵鹏程, 王慧. 1951-2009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位置的地域特征. 中国沙漠, 2015,33:1511-1519.
罗霄, 李栋梁, 王慧. 华西秋雨演变的新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响应. 高原气象, 2013, 32(4).
徐栋夫, 李栋梁, 曲巧娜, 等. 西南地区秋季干湿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热带气象学报, 2013, 29(4):570-580.
姚慧茹, 李栋梁. 亚洲急流与冬季风的关系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气象学报, 2013, 71(3):429-439.
Jie Zhang, Dongliang Li, Laurent Li, et al. Decadal variability of droughts and flood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during the last five centuries and relations with the North Atlantic S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13, DOI:10.1002/joc.3662.
孙悦, 李栋梁, 朱拥军. 渭河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进展. 干旱气象, 2013, 31(2):396-405.
王欢, 李栋梁. 黄河源区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3,33(2):93-99.
赵一磊, 任福民, 李栋梁,等. 基于有效降水干旱指数的改进研究. 气象, 2013, 39(5):600-607.
王楠, 李栋梁, 张杰. 黄河中上游季节内强降水的时间非均匀性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响应. 中国沙漠, 2013, 33(1):239-248.
李栋梁, 邵鹏程, 王慧,等. 中国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研究进展. 高原气象, 2013, 32(1).
刘晓云, 王劲松, 李栋梁, 等. 黄土高原中部秋季干湿的年际和年代际环流异常特征及与海温的多尺度相关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21):.
L. Chen, D. Li and S.C.Pryor, Wind speed trends over China: quantifying the magnitude and assessing caus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13, 33:2579-2590.
Lian Chen, S.C.Pryor, and Dongliang Li,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AR5 climate models in simulating and projecting wind speeds over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7, D24102.
2012年:
Xuan Yang, DongLiang Li,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edge of the subtropical winter monsoon in East Asian. 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2, 4(6):0514-0521.
LiYe He, Dongliang Li, Lian Chen, Classification of snow cover days in western China and comparison with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2, 4(3):0249-0258.
赵晓萌, 李栋梁, 陈光宇. 基于GIS的东北及邻近地区积雪深度空间化方法. 干旱区研究, 2012, 29(6):927-933.
王楠, 李栋梁, 张杰. 黄河中上游流域夏季异常降水的变化特征及环流分析. 干旱区地理, 2012, 35(5).
王春学, 李栋梁. 基于MTM-SVD方法的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大气科学, 2012, 36(4):823-834.
杨绚, 李栋梁. 东亚副热带冬季风南边缘的确定及其变化特征. 高原气象, 2012, 31(3):668-675.
赵晓萌, 李栋梁. 基于GIS的中国西南地区覆冰气象条件评估. 冰川冻土, 2012, 34(3):547-554.
安志山, 李栋梁, 王涛,等. 气候变化对风水蚀复合区的影响. 中国沙漠, 2012, 32(3):610-617.
李进, 李栋梁, 张杰. 黄河流域夏季有效降水转化率. 水科学进展, 2012, 23(3):346-354.
李进, 李栋梁, 张杰. 黄河流域冬、夏季水汽输送及收支特征. 高原气象, 2012, 31(2).
覃卫坚, 李栋梁, 雷雪梅,等. 广西暴雨非均匀性分布特征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2):258-264.
邵鹏程, 李栋梁. 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分类和比较. 气象科学, 2012, 32(2):226-235.
李茜, 魏凤英, 李栋梁. 近千年东亚夏季风演变. 古地理学报, 2012,14(2):253-260.
陈圣劼, 李栋梁, 何金海. 北亚洲大陆冬季地表感热通量对我国江淮梅雨的影响. 高原气象, 2012, 31(2):359-369.
王慧, 李栋梁. 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特征分析. 高原气象, 2012, 31(2).
王春学, 李栋梁. 中国近50a积雪日数与最大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冰川冻土, 2012, 34(2):247-256.
张茜, 李栋梁. 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对东北夏季气温的影响. 冰川冻土, 2012, 34(2):284-295.
刘晓云, 李栋梁, 王劲松. 1961—2009年中国区域干旱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沙漠, 2012, 32(2):473-483.
李进, 李栋梁, 张杰. 黄河流域冬、夏季水汽输送及收支特征. 高原气象, 2012, 31(2):342-250.
曲巧娜, 李栋梁, 熊海星,等. 冬季中东急流对中国西南地区覆冰形成的影响. 大气科学, 2012, 36(1):195-203.
2011年:
张茜, 李栋梁. 东北及邻近地区夏季气温异常的新特征及对大气环流的响应. 高原气象, 2011, 30(6):1604-1614.
李栋梁, 王春学. 积雪分布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大气科学学报, 2011, 34(5):627-636.
Hui Wang and Dongliang Li. Correlation of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 with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China summer precipit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11, 116, D19114.
何丽烨, 李栋梁. 中国西部积雪日数类型划分及与卫星遥感结果的比较. 冰川冻土, 2011, 33(2):237-245.
王慧, 李栋梁. 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通量的估算. 中国沙漠, 2011, 31(4):1022-1030.
陈娟, 李栋梁, 王慧, 等. 西北地区冬季地面风速特征及其与春夏季地表感热的关系. 干旱区研究, 2011, 28(4):677-687.
蒋元春, 李栋梁. 近50年黄河上游径流量与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1, 34(2):45-51.
曲巧娜, 李栋梁, 杨绚,等. 我国西南地区电线覆冰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高原气象, 2011, (3):641-650.
Li Qian, WEI Fengying, Li Dongliang.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drought/flood distribution over eastern China in the last 159 years. J. Geogr.Sci.2011,21(4):579-593.
赵晓萌, 李栋梁, 熊海星,等. 西南地区覆冰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及综合评估.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5):802-813.
王慧, 李栋梁. 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中国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特征. 干旱区地理, 2011, 34(3):409-418.
陈光宇, 李栋梁. 东北及邻近地区累积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气象, 2011, (5):513-521.
何丽烨, 李栋梁. 中国西部积雪日数类型划分及与卫星遥感结果的比较. 冰川冻土, 2011, 33(2):237-245.
李茜, 魏凤英, 李栋梁. 近159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 地理学报, 2011, 66(1):25-37.
An D, Li D L, Yuan 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snow cover data based on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snow cover days. Sciences in Cold & Arid Regions, 2011, 03:51-60.
2010年:
袁云, 李栋梁, 安迪.青海湖水位变化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响应. 高原气象, 2010.
孙兆彬,李栋梁,陶燕,等. 兰州市大气PM10与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人数的时间序列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27(12):1049-1052
朱晓炜,李栋梁,李耀辉. 民勤地区年沙尘暴发生频次研究.干旱气象,2010,28(4):401-406
吕少宁, 李栋梁, 文军,等.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周期变化与突变分析. 高原气象, 2010, 29(6):1378-1385.
徐丽娇, 李栋梁, 胡泽勇. 青藏高原积雪日数与高原季风的关系. 高原气象, 2010, 29(5):1093-1101.
王楠, 李栋梁, 张杰.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展. 干旱气象, 2010, 28(3):265-269.
王慧,李栋梁. 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表热力输送系数的估算. 大气科学,2010,34(5):1026-1034.
陈练,李栋梁,吴洪宝. 中国风速概率分布及在风能评估中的应用. 太阳能学报,2010,31(9):1209-1214.
王慧,李栋梁. 西北干旱区常规气象站与野外试验站观测的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 高原气象,2010,29(2):514-522.
赵春雨,严晓瑜,李栋梁,等. 1961-2007年辽宁省积雪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降水的关系. 冰川冻土,2010,32(3):461-468.
2009年:
安迪,李栋梁,袁云,等. 基于不同积雪日定义的积雪资料比较分析. 冰川冻土,2009,31(6):1019-1027.
李栋梁,刘玉莲,于宏敏,等. 1951-2006年黑龙江省积雪初始日期变化特征分析. 冰川冻土,2009,31(6):1011-1018.
李生辰,李栋梁,赵平,等. 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雨季水汽输送特征. 气象学报,2009,67(4):591-598.
黄菲,李栋梁,汤绪,等. 用过程透雨量确定的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特征. 应用气象学报,2009,20(5):530-538.
杨绚,李栋梁. 我国冬季气温异常对东亚季风和高原加热场的响应. 高原气象,2009,28(4):731-737.
刘珊,李栋梁. 夏季青藏高原气温与冬季北太平洋海温的异常特征及其相关分析. 高原气象,2009,28(4): 713-722.
惠英, 李栋梁, 王文. 河套及其邻近不稳定积雪区积雪日数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冰川冻土, 2009, 31(3):446-456.
王慧, 胡泽勇, 李栋梁,等. 黑河地区鼎新戈壁与绿洲和沙漠下垫面地表辐射平衡气候学特征的对比分析. 冰川冻土, 2009, 31(3):464-473.
钟海玲,李栋梁,高荣. 青藏高原感热异常对沙尘暴影响的数值模拟. 高原气象,2009,28(2):293-298.
钟海玲, 高荣, 李栋梁. 地面风速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沙尘暴的影响研究. 中国沙漠, 2009, 29(2):321-326.
Li, D., H. Wang, and L. Miao, 2009: Estimation of precipitation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in rainy season over Qinghai-Tibet Plateau. 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1, 0099-0106.
张杰,李栋梁. 青藏高原夏季凝结潜热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地学前缘,2009,16(1):326-334.
2008年:
王慧, 李栋梁, 胡泽勇,等. 陆面上总体输送系数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12):1249-1259.
时兴合,李生辰,李栋梁,等. 青海湖周边年代际气候振动及其对青海高原气候变化的响应. 中国沙漠,2008,28(5):931-939.
张杰,张强,李栋梁,等. 不同植被LAI的MODIS反演及其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应用. 高原气象,2008,27(4):409-019.
李栋梁,柳苗,王慧. 高原东部凝结潜热及其对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高原气象,2008,27(4):713-718.
岳平,李栋梁,刘洪宝. 陇东地区一次强冰雹过程的稳定度分析. 自然灾害学报,2008,17(3):158-162.
杨绚, 李栋梁. 中国干旱气候分区及其降水量变化特征. 干旱气象, 2008, 26(2):17-24.
张杰, 李栋梁, 王文. 夏季风期间青藏高原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地理科学, 2008, 28(2):235-240.
钟海玲,李栋梁. 河西内陆河流量对高原加热场强度的响应. 水科学进展,2008,19(2):179-183.
井喜, 李栋梁, 李明娟,等.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突发性大暴雨环境场综合分析. 高原气象, 2008, 27(1):46-57.
李栋梁,柳苗,王慧. 青藏高原雨季降水凝结潜热的估算研究. 高原气象,2008,27(1):10-16.
2007年:
罗琦,李栋梁,张杰. 青藏高原东部雨季降水量分布模型的建立. 干旱区研究,2007,24(6):766-772.
李茜, 李栋梁.河套及邻近地区530年旱涝基本气候特征与演变. 高原气象, 2007, 26(4):716-723.
柳苗,汤懋苍,李栋梁. 用冬季地气图预测河套地区春夏旱涝的初步方法. 高原气象,2007,26(3):637-640.
张杰, 李栋梁, 何金梅,等. 地形对青藏高原丰枯水年雨季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影响. 水科学进展, 2007, 18(3):319-326.
柳苗, 李栋梁. 青藏高原东部雨季OLR与降水变化特征及相关分析. 高原气象, 2007, 26(2):249-256.
叶燕华,李栋梁,陈晓光. 黄土高原春季降水对青藏高原感热异常的响应. 中国沙漠,2007,27(2):315-319.
时兴合, 秦宁生, 李栋梁,等. 青海南部冬季积雪和雪灾变化的特征及其预评估. 山地学报, 2007, 25:245-252.
李栋梁, 钟海玲. 我国沙尘暴的气候成因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27:14-18.
李栋梁, 何金海, 汤绪,等.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与ENSO循环的关系. 高原气象, 2007,26(1):39-46.
Yafeng Shi, Yongping Shen, Dongliang Li, et al. Recent and future climate change in northwest China. Climate Change,2007,80:379-393.
2006年:
邓振镛,张强,李栋梁,等. 气候变化对渭河上游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影响. 中国沙漠,2006,26(6):982-985.
时兴合,李栋梁,赵燕宁,等. 青藏铁路沿线1373年以来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研究. 中国沙漠,2006,26(6):959-962.
TANG Mao-cang, ZHANG Yong-Jun, LI Dong-Liang. NATURAL DISASTERS ALONG THE QINGHAI-XIZANG RAILWAY AND THEIR PREDICTION.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06,49(5):1196-1200.
侯依玲, 李栋梁, 施雅风,等.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年平均气温异常及其对北半球气候变暖和欧亚雪盖面积的响应. 冰川冻土, 2006, 28:900-908.
李文莉, 李栋梁, 杨民. 近50年兰州城乡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周末效应. 高原气象, 2006, 25(6):1161-1167.
李栋梁.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高原气象, 2006, 25(6):975-982.
张国胜, 时兴合, 李栋梁,等. 长江源沱沱河区45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 冰川冻土, 2006, 28(5):678-685.
钟海玲, 李栋梁, 陈晓光. 近40年来河套及其邻近地区降水变化趋势的初步研究. 高原气象, 2006, 25(5):900-905.
汤懋苍,张拥军,李栋梁. 青藏铁路沿线的天灾及其预测方法探索. 地球物理学报,2006,49(5):1316-1320.
赵庆云, 李栋梁, 吴洪宝. 西北区东部近40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分析. 高原气象, 2006, 25:643-650.
钟海玲, 李栋梁, 陈晓光,等. 近40a来鄂尔多斯市的气温特征及变化研究. 中国沙漠, 2006, 26(4):652-656.
汤懋苍,张拥军,李栋梁. 我国东南象限冬、春季雨带的相关分析. 高原气象,2006,25(2):352-355.
张杰,李栋梁. 黑河流域不同生育期生态用水量变化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1):164-168.
2005年:
马兴祥, 邓振镛, 李栋梁, 等. 甘肃省春小麦生态气候适宜度在适生种植区划中的应用.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6):820-827.
汤懋苍, 张拥军, 李栋梁. 近50年中国冬季大地冷涡与春夏季干旱相关的统计. 气象学报, 2005, 63(6):1006-1009.
侯依玲, 李栋梁, 施雅风,等. 50a来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异常变化. 冰川冻土, 2005, 27(6):838-845.
郭慧, 李栋梁, 张强, 等. 甘肃河西季节冻结深度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分析. 冰川冻土, 2005,27(4):503-508.
李栋梁, 郭慧, 李跃清, 等. 青藏铁路及铁路沿线地表温度变化趋势预测. 高原气象, 2005, 24(5):685-693.
李栋梁, 柳苗, 钟海玲,等. 青藏铁路沿线地面气温和地温的年际变化趋势及与地形的关系. 高原气象, 2005, 24(5):694-699.
汪青春, 李林, 李栋梁,等. 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增暖的响应. 高原气象, 2005, 24(5):708-713.
刘玉莲, 吴洪宝, 李栋梁, 等. 哈尔滨气温增暖倾向和季节循环的年代际差异. 冰川冻土, 2005, 27(5):660-665.
汤懋苍, 张拥军, 李栋梁. 黄河龙头水库来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及年度预测方法.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1(3):129-132.
汤懋苍, 刘小凤, 李栋梁,等. 2003年下半年的天灾预测和结果检验[J]. 高原气象, 2005, 24(4):585-589.
郭慧, 王式功, 李栋梁,等. 甘肃春季(3~5月)沙尘暴成因分析[J]. 中国沙漠, 2005, 25(3):412-416.
白虎志, 李栋梁, 陆登荣,等. 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及其气候特征[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23(3):000133-140.
Zuo H, Dongliang L I, Yinqiao H U.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ic trends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pan-evap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last 40 years over China[J]. 科学通报(英文版), 2005, 50(12):1235-1241.
左洪超, 李栋梁, 胡隐樵,等. 近40 a中国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同蒸发皿观测的蒸发量变化的关系[J]. 科学通报, 2005, 50(11):1125-1130.
刘青春, 秦宁生, 李栋梁,等. 印度洋海温的偶极振荡与高原汛期降水和温度的关系[J]. 高原气象, 2005, 24(3):350-356.
王振宇, 李林, 李栋梁,等. 青藏铁路沿线永冻土区近千年的气候演变特征[J]. 高原气象, 2005, 24(3):338-343.
朱西德, 秦宁生, 李栋梁,等. 利用树木年轮重建柴达木地区5~6月地温[J]. 高原气象, 2005, 24(3):331-337.
汪青春, 秦宁生, 李栋梁,等. 利用多条树轮资料重建青海高原近250年年平均气温序列[J]. 高原气象, 2005, 24(3):320-325.
白虎志, 董安祥, 李栋梁,等. 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大风沙尘日数时空特征[J]. 高原气象, 2005, 24(3):311-315.
王文, 李栋梁, 程国栋. 青藏铁路沿线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预测及其概率估计[J]. 高原气象, 2005, 24(3):304-310.
王文, 陈小敏, 李栋梁. 青藏铁路沿线地面气温演变的非线性振荡规律研究[J]. 高原气象, 2005, 24(3):299-303.
李栋梁, 钟海玲, 吴青柏,等. 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变化分析[J]. 高原气象, 2005, 24(3):291-298.
王遂缠, 李栋梁, 王谦谦. 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 2005, 23(2):13-18.
汤懋苍, 张拥军, 李栋梁. 短期气候预测地气图方法的7条预报规则[J]. 高原气象, 2005, 24(2):218-222.
ZUOHongchao, HUYinqiao, LIDongliang, et al. Seasonal transition and its boundary layer characteristics in Anduo area of Tibetan Plateau[J].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Materials International(自然科学进展:国际材料(英文)), 2005, 15(3):239-245.
张拥军, 汤懋苍, 李栋梁. 淮河大水年的地热涡活动特征及预测途径探讨[J]. 高原气象, 2005, 24(1):112-116.
钟海玲, 李栋梁. 中国北方4月沙尘暴与西风环流的关系[J]. 高原气象, 2005, 24(1):104-111.
白虎志, 李栋梁, 董安祥,等. 青藏铁路沿线的大风特征及风压研究[J]. 冰川冻土, 2005, 27(1):111-116.
2004年:
邓振镛, 李栋梁, 郝志毅,等. 我国高原干旱气候区作物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研究[J]. 高原气象, 2004, 23(6):847-850.
王遂缠, 李栋梁, 王谦谦. 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降水异常与澳大利亚东侧海温异常的关系研究[J]. 高原气象, 2004, 23(6):905-911.
张存杰, 李栋梁, 王小平. 东北亚近100年降水变化及未来10~15年预测研究[J]. 高原气象, 2004, 23(6):919-929.
于秀晶, 李栋梁, 胡靖彪. 吉林近50a来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突变分析[J]. 冰川冻土, 2004, 26(6):779-783.
董安祥, 李栋梁, 郭慧. ENSO对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和地温的影响及其预测[J]. 冰川冻土, 2004, 26(6):772-778.
李耀辉, 李栋梁. ENSO循环对西北地区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04, 23(6):930-935.
王遂缠, 王锡稳, 李栋梁,等. 相似离度在甘肃省冬春季强沙尘暴天气入型判别和预报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沙漠, 2004, 24(6):724-728.
王宝鉴, 李栋梁, 黄玉霞,等. 东亚夏季风异常与西北东部汛期降水的关系分析[J]. 冰川冻土, 2004, 26(5):563-568.
汤懋苍, 李栋梁, 张拥军. 短期气候预测的出路在何方?[J]. 高原气象, 2004, 23(5):714-717.
郭慧, 王式功, 李栋梁,等. 甘肃春季沙尘暴环流特征及其时间尺度诊断分析[J]. 中国沙漠, 2004, 24(5):593-598.
Li D, Hui G, Wen W, et al. Effects of sunspot cycle length and CO_2 on air temperature along Qinghai-Xizang railway and air temperature's trend prediction[J].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2004, 47(s1):131-141.
李栋梁, 刘洪兰. 黑河流量对祁连山气候年代际变化的响应[J]. 中国沙漠, 2004, 24(4):385-391.
钟海铃, 李栋梁, 魏丽. 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异常及其对冬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的响应[J]. 中国沙漠, 2004, 24(3):323-329.
李栋梁, 王涛, 钟海玲. 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成因及未来趋势预测[J]. 中国沙漠, 2004, 24(3):376-379.
黄玉霞, 李栋梁, 王宝鉴,等. 西北地区近40年年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4, 23(2):245-252.
张杰, 李栋梁. 祁连山及黑河流域降雨量的分布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4, 23(1):81-88.
刘洪兰, 李栋梁, 郭江勇. 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的空间异常分布及年代际变化[J]. 冰川冻土, 2004, 26(1):55-60.
李栋梁, 吕世华, 邓振镛. 疏勒河绿洲系统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4, 23(2):233-237.
杨根生, 董光荣, 李栋梁. 把大柳树灌区建成西北甚至全国粮食基地的建议值得商榷[J]. 中国沙漠, 2004, 24(1):99-109.
2003年:
李栋梁, 李维京, 魏丽,等. 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及其异常的诊断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3, 8(1):71-83.
李栋梁, 魏丽, 李维京,等. 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3, 8(1):60-70.
李栋梁, 郭慧, 王文,等. 太阳黑子周长与CO2浓度对青藏铁路气温的影响及变化趋势预测[J]. 中国科学, 2003, 33:123-132.
安华银, 李栋梁. 甘南高原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影响的研究[J]. 干旱气象, 2003, 21(4):23-26.
王遂缠, 李栋梁. 北方气旋变化及其对西北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J]. 冰川冻土, 2003, 25(5):526-532.
董安祥, 白虎志, 李栋梁,等. 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和地温的极值推算[J]. 高原气象, 2003, 22(5):503-506.
张艳武, 吕世华, 李栋梁,等. 初冬青藏高原冻土过程的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03, 22(5):471-477.
徐影, 丁一汇, 李栋梁. 青藏地区未来百年气候变化[J]. 高原气象, 2003, 22(5):451-457.
汤懋苍, 钟海玲, 李栋梁. 青藏铁路沿线的四季划分及其温度变化分析[J]. 高原气象, 2003, 22(5):440-444.
董安祥, 李栋梁, 龚建福,等. 用模糊均生函数模型作青藏高原气候冷暖预测[J]. 高原气象, 2003, V22(5):499-502.
高学杰, 李栋梁, 赵宗慈,等. 温室效应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03, 22(5):458-463.
魏丽, 李栋梁.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适用性[J]. 高原气象, 2003, 22(5):488-494.
魏丽, 李栋梁. 青藏高原地区NCEP新再分析地面通量资料的检验[J]. 高原气象, 2003, 22(5):478-487.
王文, 李栋梁. 青藏铁路沿线超长期气候变化预测的概率估计[J]. 高原气象, 2003, 22(5):495-498.
马晓波, 李栋梁. 青藏高原近代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J]. 高原气象, 2003, 22(5):507-512.
蔡英, 李栋梁, 汤懋苍,等. 青藏高原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J]. 高原气象, 2003, 22(5):464-470.
李栋梁, 郭慧, 王文,等. 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年气温变化趋势预测[J]. 高原气象, 2003, 22(5):431-439.
李栋梁, 钟海玲, 魏丽,等. 中国北方年沙尘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对春季高原地面感热的响应[J]. 高原气象, 2003, 22(4):337-345.
李栋梁, 冯建英, 陈雷,等. 黑河流量和祁连山气候的年代际变化[J]. 高原气象, 2003, 22(2):104-110.
李栋梁, 魏丽, 蔡英,等. 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J]. 冰川冻土, 2003, 25(2):135-142.
施雅风, 沈永平, 李栋梁,等.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J]. 第四纪研究, 2003, 23(2):152-164.
2002年:
李栋梁, 吕兰芝. 中国农牧交错带的气候特征与演变[J]. 中国沙漠, 2002, 22(5):483-488.
谢金南, 李栋梁, 董安祥,等.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2, 7(3):359-369.
张存杰, 谢金南, 李栋梁,等. 东亚季风对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02(2):193-198.
程瑛, 李栋梁, 胡文超,等. 祁连山冰川消融与高空气温变化的关系[J]. 高原气象, 2002, 21(2):217-221.
王文, 刘建军, 李栋梁,等. 一次高原强降雪过程三维对称不稳定数值模拟研究[J]. 高原气象, 2002, 21(2):132-138.
赵红岩, 李栋梁, 郭维栋. 中国冬季地温场变化特征及与夏季降水场的关系. 高原气象, 2002, 21(1):52-58.
2001年:
王涛, 陈广庭, 钱正安,等. 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 16(5):343-348.
Li Dongliang, Ji Guoliang, Lü Lanzhi. Impact of Tibetan Plateau surface heating field intensity on Northern Hemispherical general circulations and weather and the climate of China[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1, 44(s1):390-399.
李栋梁, 季国良.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强度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 中国科学, 2001(B12):312-319.
冯建英, 李栋梁.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量长期变化特征.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1, 6(4):478-484.
李耀辉, 李栋梁, 赵庆云. 中国西北地区秋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分析. 高原气象, 2001, 20(2):158-164.
郭江勇, 李栋梁, 崔风英,等. 甘肃河东春旱的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测模型.干旱气象, 2001, 19(1):5-8.
贾效忠, 曹晓霞, 李栋梁. 青藏高原东北侧伏旱环流强迫场的数值研究. 高原气象, 2001, 20(1):52-57.
白虎志, 谢金南, 李栋梁. 近40年青藏高原季风变化的主要特征. 高原气象, 2001, 20(1):22-27.
2000年:
董安祥,李栋梁,白志虎,等. 青藏高原季风的气候振荡和预测试验. 甘肃科学学报,2000,12(4):22-28.
尤志刚,李栋梁,赵小强.甘肃河东地区伏期气温特征和异常分析. 甘肃气象,2000,18(2):20-23.
白志虎,谢金南,李栋梁. 青藏高原季风对西北降水影响的相关分析. 甘肃气象,2000,18(2):10-12.
李栋梁, 谢金南, 王蕾,等. 甘肃河东年降水量的周期变化. 高原气象, 2000, 19(3):295-303.
李耀辉, 李栋梁, 赵庆云,等. ENSO对中国西北地区秋季异常降水的影响.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5(2):205-213.
李耀辉, 李栋梁, 赵庆云. 中国西北春季降水与太平洋秋季海温的异常特征及其相关分析. 高原气象, 2000, 19(1):100-110.
1999年:
赵庆云, 李栋梁,李耀辉. 西北区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兰州大学学报(自科版), 1999(4):124-128.
王蕾, 李栋梁, 巴特尔,等. 甘肃河东春末夏初干旱的时空特征和预测研究. 干旱气象, 1999(2):1-5.
1998年:
郭维栋, 赵红岩, 李栋梁,等. “地气图”方法用于省级旱涝预测的实践. 干旱气象, 1998(4):16-19.
王蕾, 巴特尔, 李栋梁,等. 一个降水预报的时间序列线性平稳预测模型. 干旱气象, 1998(4):20-22.
李耀辉, 李栋梁, 赵庆云. 中国西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分析. 干旱气象, 1998(1):21-23.
蔡晓军, 李栋梁. 中国西北地区春末夏初降水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 高原气象, 1998, 17(2):170-181.
韩永翔, 李栋梁. 甘肃省玉米产量的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大陆OLR的关系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1998(2):104-109.
李栋梁, 张佳丽, 全建瑞,等. 黄河上游径流量演变特征及成因研究. 水科学进展, 1998, 9(1):22-28.
董安祥, 张存杰,李栋梁. 甘肃省伏旱短期气候概率预测. 气象, 1998, 24(1):3-6.
1997年:
李栋梁,章基嘉,吴洪宝. 夏季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异常的诊断研究. 高原气象,1997,16(4):367-375.
李栋梁, 谢金南, 赵仲莲,等. 中国西北夏季气温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响应的诊断与数值试验.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7, 2(4):56-65.
李栋梁, 王文, 蔡晓军. 中国春末夏初降水量异常的气候类型. 干旱气象, 1997(3):16-20.
郭铌, 李栋梁,蔡晓军. 1995年中国西北东部特大干旱的气候诊断与卫星监测. 干旱区地理, 1997,(3):69-74.
李栋梁, 谢金南, 王文.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异常研究. 大气科学, 1997, 21(3):331-340.
1996年:
李栋梁,章基嘉,吴洪宝. 青藏高原OLR 的气流特征及其对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 高原气象,1996,15(3):259-268.
李栋梁,董安祥,吴洪宝. 中国春季月平均气温资源异常的研究. 气象出版社,1996,61-67.
1995年:
李栋梁,费晓玲,章基嘉,等. 中国秋季月平均气温特征及其异常研究. 甘肃气象,1995,13(4):16-21.
吴洪宝, 李栋梁, 章基嘉. 中国冬季月平均气温异常的旋转EOF分析. 大气科学学报, 1995, (3):349-354.
李栋梁,吴洪宝,章基嘉. 中国夏季月平均气温异常研究. 高原气象,1995,14(2):165-175.
李栋梁, 姚辉.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量与500hPa纬偏场的特征分析. 气象, 1995, 21(11):22-26.
李栋梁. 中国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气候特征及异常研究. 1995,18-26
李栋梁, 彭素琴. 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的气候特征. 大气科学, 1995, 19(2):192-199.
1993年:
李栋梁, 彭素琴. 兰州温度变化的气候特征. 高原气象, 1993, V12(1):18-26.
1992年:
Zhu Bingyuan , Li Dongli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OPICAL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UMMER RAINFALL OVER NORTHWEST CHINA.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1992, 6(4):470-478.
李栋梁, 彭素琴. 中国西部降水资源的稳定性研究. 应用气象学报, 1992(4):451-458.
李栋梁, 姚金玉. 长期天气预报业务化系统资料库简介. 干旱气象, 1992(3):32-35.
李栋梁, 彭素琴. 中国西部降水资源的不稳定性. 资源科学, 1992(5):3-10.
李栋梁. 中国大陆OLR与西北夏季降水. 气象学报, 1992(3):355-359.
朱炳瑗, 李栋梁. 500hPa高度场、海温、高原加热场与甘肃省春末夏初降水的关系. 气象, 1992, 18(5):32-36.
姚辉, 李栋梁. 厄尔尼诺事件与中国降水及历史旱涝. 应用气象学报, 1992(2):228-234.
朱炳瑗, 李栋梁. 1845—1988年期间厄尔尼诺事件与我国西北旱涝. 大气科学, 1992, 16(2):185-192.
1991年:
李栋梁, 陈丽萍. 河西走廊黑河流量的气候特征及其预报. 应用气象学报, 1991(3):319-324.
李栋梁, 姚辉. 1470—1979年中国旱涝与厄尔尼诺事件. 干旱气象, 1991(1):12-14.
朱炳瑗,李栋梁. 热带太平洋海温与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的关系. 气象学报,1991,49(1):21-28.
1990年:
徐国昌,李栋梁,陈丽萍.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气候特征. 高原气象,1990,9(1):32-43.
徐国昌,李栋梁,蒋尚城. 卫星观测的OLR对夏季青藏高原月雨量及凝结潜热的估算. 高原气象,1990,9(3):256-264.
李栋梁,陈丽萍.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与东亚环流及西北初夏旱的关系. 应用气象学报,1990,1(4):383-391.
李栋梁. 中国大陆地区的OLR与厄尔尼诺现象. 高原气象,1990,9(4):411-417.
李栋梁. 不同气候区卫星OLR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日照降水的关系. 甘肃气象,1990.04,11-14.
1989年:
朱炳瑗,李栋梁. ENSO现象与甘肃省夏季降水. 高原气象,1989,8(1):64-69.
1988年:
徐国昌,李栋梁. PC-1500机的长期预报方法程序库. 甘肃气象,1988,甘肃气象,1988.04,32-34.
团队成员Research Group
团队名称: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流异常与中国旱涝”
团队介绍:2014-2021年,团队首席:李栋梁,李维京。团队成员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