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让会
已经得到253个称赞     给我点赞
  • 所在单位: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
  • 性别:
  • 职称:研究员
  • 学科:生态学
  • 个人简介
  • 研究方向
  • 社会兼职
  • 教育经历
  • 工作经历
  • 团队成员
  • 其他联系方式

学习与工作经历:

王让会,教授(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遴选为中组部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

先后获得农学学士、工学硕士及农学博士学位。2004年加拿大Ryerson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在日本考察访问;2006年在欧洲多国考察访问。曾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工作20年,并曾担任党委委员,工会委员,支部书记,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等;兼任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即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生生导师;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副院长,学校及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际景观生态协会中国分会(IALEChina)理事;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信息系统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理事;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理事;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GIS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南信大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

《遥感技术与应用》、《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委;

ECOHEALTH,JEM,J.HYDROLOGY等十多种SCI刊物特约审稿人。

科研成果:

一、近年来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攻关、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科院重大以及国际合作等多种类型研究项目30余项,主要研究项目如下:

1.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中亚-西亚荒漠化防治与关键要素调控”(XDA20030101-02),2018-2022年。

2.国家发改委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项目“适应气候变化的林业碳汇关键领域及能力建设”(2013013),2014-2017年。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天山云水资源潜力评估与增雨雪技术开发应用”(2012BAC23B01),2012-2016年。

4.地方委托项目“生态资产评估及气象生态宜居评价”,2014-2016年。

5.地方委托项目“城市街道尺度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15年。

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典型流域土地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课题(KSCX-YW-09),2007-2011年。

7.地方委托项目“国际河流开发研究”(20090030),2009-2010年。

8.国家973计划“减排林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安全研究”(2006CB705809)课题,2006-2010年。

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多层次防护林体系构建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模式”(2006BAD26B0902)课题,2006-2010年。

1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典型流域土地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课题(KSCX-YW-09),2007-2011年。

11.国家气象局软科学项目“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QR2008-39),2008年。

12.江苏省气象局委托项目“江苏省气候评估研究”(20090031),2008-2009年。

13.地方委托项目“国际河流开发研究”(20090030),2009-2010年。

14.地方委托项目“现代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安全”,2006-2008年。

1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性与生态安全研究”,1998-2005年。

1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城镇化研究”课题(KZCX3-SW-327-04),2003-2005年。

17.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领域前沿项目“干旱区绿洲—荒漠生态系统耦合界面的时空特征研究”(KZCX-XJ02-02),2002-2004年。

18.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绿洲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及管理研究”(KZ951-B1-213-02),主持“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稳定性及动态变化研究”,1998-2000年。

19.国家973计划“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综合研究”课题(G1999043509)及“山地-绿洲-荒漠系统耦合关系”专题,1999-2004年。

20.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学者计划”项目“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动态变化遥感研究”,1998-2000年。

21.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96-912-02-02)”,负责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生态环境动态变化遥感制图与分析,以及生态水文过程及生态脆弱性等工作,1996-1998年。

22.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三北防护林地区生态与环境遥感研究”,1987-1991年。

二、代表性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部分被SCI获得国家(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中科院成果(2006年前)H指数35。

其他学术成就:

1.多次参与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家林业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等组织的生态建设、水资源利用、高技术及产业发展等重大科技咨询活动,并多次参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的科技发展、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策略等咨询活动,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2.主要探索了生态环境定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生态安全的原理与途径,构建了EFI指数;把遥感与GIS的原理同景观生态学相结合,创新了城市生态资产评估与环境危机管理的方法途径;紧跟国际学科发展前沿,拓展了生态信息科学及环境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推动了生态系统耦合研究的进展;参与了干旱区内流河流域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构建了生态环境演变概念模型,估算了生态需水量,起草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报告,为推动国家治理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做出了重要贡献。

3.关于生态脆弱性、生态系统耦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在《BCAS》、《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等报道,并被国内外数家媒体宣传,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有关科技进展曾接受CCTV、XJTV、UTV等多种电视、广播及报刊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

4.关于数字地球、绿色GDP核算、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研究,在《中国测绘报》、《东方早报》、《兵团日报》等报道后,诸多媒体转载,对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生态产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