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评职称(高校教师)
Supervisor of Doctorate Candidates
Supervisor of Master's Candidates
The Last Update Time: 2025.1.18
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特任研究员(2017.07至2023.09)。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5)。围绕智能物联网和能源互联网的体系构建关键问题,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目标,面向“智能感知”、“低耗互联”和“智能计算”三个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提出了基于反射信号的深度感知模型与方法,首次运用分米级波长的激励信号实现了反射标签的毫米级追踪和首次非接触条件下基于商用RFID标签设备的厘米级追踪,非接触感知技术在淮南发电场等地验证并实施;设计大规模无源低功耗系统,可以在非受控激励源条件下仍然持续稳定传输;提出了面向时空和编码及能量控制的联合优化模型,将无源网络节点数目和吞吐量均提高了1个数量级。
发表CCF A类论文50余篇。在ACM MobiCom发表3篇长文,合作撰写无线网络领域专著1部。提出军用标准1项(GJB 4952),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6项,授权7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合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 项(子课题负责人);申请人获得3次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获得2次国际会议最佳论文提名,1次最佳演示论文奖,获1次演示论文提名,1次国际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曾荣立军队个人三等功2次,军队科技进步奖2次(均在军队工作期间获得)。担任国内一级学报《通信学报》编委,BigCom2018大会共同主席、IEEE MSN 2016年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同时多年担任IEEE INFOCOM(CCF A,2018-2022)、ACM MobiHoc(CCF B,2014)、IEEE SECON(CCF B,2018-2019)、IEEE MASS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担任CCF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委员。指导已毕业博士生4人、在读博士生5人,指导已毕业硕士生10人。指导学生2次获得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2次最佳论文奖提名。指导硕士生获得省部级优秀论文奖励2人次,培养博士研究生获ACM中国南京分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Tutorial报告和特邀报告10余场,包括IEEE ICC 2014的Tutorial报告,IEEE ICNCC 2019 Tutorial报告;应邀在国内知名企业和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做学术和科普讲座累计20余次。
Telephone : 15805190469
Email : plyang@nuist.edu.cn
本团队旨在通过融合 3D 打印技术、无源反射通信技术和智能感知技术,建立“可
定制、高精度、低功耗”泛在智能感传算一体化平台,做到“即时部署,即时组网, 感传算一体”,以满足未来物联网和空间计算的需求,特别是服务 6G 通信场景。团队 将围绕一体化平台建设,建立智能感知、无源通信、智能端边协同、以及轻量级 AI 引 擎相关的核心技术积累,深化人才培养,在项目、论文以及人才称号上多维度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