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臭氧低值区的再认识:
现象上,利用卫星资料,发现了青藏高原夏季臭氧低值区垂直方向上存在双心结构(Dong Guo et al,2015;万凌峰等,2017;郭栋等,2017);比较了卫星资料与原位观测资料中青藏高原夏季臭氧低值区(Chunhua Shi et al,2017a;Zhou Tang et al,2019;Dong Guo et al,2020);利用多种再分析、卫星和模式资料评估了青藏高原臭氧低值区的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与季节变化(苏昱丞等,2016;Dong Guo et al,2017;Zhiming Zhang et al,2019;Yajuan Li et al,2020);利用再分析资料定义了青藏高原臭氧低值的极端事件,揭示了青藏高原臭氧低值极端事件的季节变化和变化趋势特征(徐雯雯等,2019)。机制上,利用卫星资料和数值模式,推测了活性氯催化损耗是青藏高原上平流层臭氧低值中心的形成的重要原因(Dong Guo et al,2015;郭栋等,2017);利用再分析和模式资料,揭示了太阳辐射、对流层顶和南亚高压对青藏高原臭氧低值区的作用(郭栋等,2012;仕仁睿等,2017;焦铂洋等,2017;Dong Guo et al,2017;覃皓等,2018;Wenwen Xu et al,2021)。气候效应上,首次利用因果分析方法和数值模式揭示了青藏高原臭氧低值对南亚高压的反作用(Zhenkun Li et al,2017;覃皓等,2018)。
青藏高原平流层和对流层物质能量交换的评估:
物质交换上,利用原位观测资料订正过的卫星资料和辐射模式,采用热力学方法计算了青藏高原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的垂直速度,规避了常规动力学方法计算时两个相反符号大项求小项的误差(Dong Guo et al,2020)。利用卫星资料和再分析资料评估了青藏高原对流层顶南亚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臭氧和水汽传输的作用(黄莹等,2017)。利用卫星资料和模式资料分析了穿透性深对流的时空特征和精细结构(施春华等,2014;施春华等,2015;Chunhua Shi et al,2017b)。能量交换上,利用再分析资料,揭示了青藏高原上空亚洲季风高空系统对Rossby波能量穿越对流层顶传播的影响机制(俞子闲等,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