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气科学领域工作30余载,智协飞可谓“上云端掌风云态势,下九州尽显大气本色”。作为学者,他学以致用、造福社会;作为师者,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研者,他孜孜探索、著作等身;作为“达人”,他玩转新媒体、热心科普。他始终用“大气”谱写着他的人生轨迹。
2019年6月28日,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在京揭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天气在线”联合创始人智协飞凭借在天气预报领域的诸多创新之举,以及在相关科研、科普等工作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校园“小青椒”到商业气象服务“创始人”的蜕变
智协飞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时,就是南京气象学院出了名的“学霸”——本科和硕士都是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论文成果都刊登在当时国内最好的英文专业期刊上。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成了一名“小青椒”。
1996年,他凭借优异的专业和外语成绩获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赴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性格活络、积极上进的他很快被推选为原联邦德国首都波恩市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跻身人才济济的海外科学殿堂,智协飞依然能展现出“学霸”风采:2000年,他以各门考试和毕业论文全优的成绩毕业,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Dr.rer.nat),并用英文在德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专著。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启了自己的互联网商业气象服务创业征程。
20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我国的气象服务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商业气象服务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公众对于气象服务的印象还停留在简单的“短期天气预报”阶段。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气象服务已是一个市场广阔的成熟产业,欧美的互联网商业气象服务方兴未艾。
“当时大中华地区还没有自己的商业气象服务机构,互联网上的气象信息也非常有限,一些网站提供天气预报的城市并不多,大约700多个,而且预报时效通常只有3天,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准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能不能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研发一款能覆盖整个大中华地区的精细化商业气象服务产品来扭转当时的局面?一直追踪领域发展前沿和持续关注祖国气象服务事业的智协飞很快就找到了将自己所长用在实处的着力点。
带着想法,他找到自己的两位德国师兄克拉森博士和罗莫博士,跟他们商量创立一个中文版的“天气在线”,3人一拍即合,他们将目标定为“覆盖全球主要城市,包括中国所有县、市,预报时效达到7天。”——这在当时国内许多行业内人士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历时6个月,产品开发成功并于2000年11月顺利上线。
从此,互联网上有了后来家喻户晓的“天气在线”网站。这一创业故事被很多人津津乐道,有评价称这一“小宇宙爆发般的创举,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年后,“天气在线”与其姐妹网站德文、英文和荷兰文“天气在线”组成的气象服务网站群发展成为欧洲访问量最大的天气服务网站群,也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天气服务网站群之一。它拥有众多同类产品难以比拟的优势:依托世界上技术领先的欧洲(如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英国气象局)、北美(如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加拿大气象局)以及亚洲(如日本气象厅)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输出结果,结合自己研制的动力—统计预报模型,并经资深气象预报专家的数据优化、调控处理自动生成;它提供全球20000多个城市1-14天的天气预报服务,还向用户提供全球5000多个站点的天气实况资料、气候资料和历史天气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图、闪电图、水温、海洋气象和风暴信息等也应有尽有;它向客户提供精细化、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气象服务,成为互联网上气象服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天气在线”的联合创始人,智协飞一直负责全球汉语用户的商业气象服务和技术咨询工作,被国际媒体誉为“大中华地区提供互联网商业气象服务第一人”。他历任德国“天气在线”气象服务有限公司亚洲部总监,“天气在线”亚洲有限公司联合CEO,天气在线(上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CEO。20年励精图治,“天气在线”网站及随后的公众号已为全球近2亿华人用户提供了全面的气象信息服务,为发展气象事业和保障人类的安全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
春风化雨“遍”撒芬芳的“国际范”师者
“无论你的大学四年有过杏雨梨云,还是雨过天晴;有过风起云涌,还是风和日丽,今天我都以一名年长的气象学者祝福你们,未来的人生光风霁月、晴空万里、春风得意……”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上,深受学生爱戴的智协飞作为教师代表作了殷切的发言。字里行间深情流露,在学生心里他都是那位“最能走心、最有情怀”的师长。
智协飞是从“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里成长,走出又最终回归的“南信大人”。他说这一生最爱的还是三尺讲台。2004年,响应母校的召唤,智协飞从国外企业回归母校,担任大气科学系教授,之后又先后担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副台长(主持工作),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等领导职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虽然早年需要承担很多行政事务性工作,但他从没放弃过一线教学工作。
作为国家级“大气科学专业课主干程群教学团队”骨干教师,他坚持每学期都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长望班作为南信大培养气象拔尖人才的特殊载体,智协飞长期承担其主干专业课程《中国天气》的授课,他被学生认为是“我校该课程(《中国天气》)教得最好的教师”;而他为本科生讲授的另一门专业课——《气象服务学》,也因其引用气象服务中大量切实的案例,拥有全球视野和丰富实用的信息受到学生的追捧……在校园里,在互联网络平台上,提起智协飞,到处都是学生们对他的难忘评价:“上这位老师的课会觉得时间很快”“对我们,您用语言播种,用彩笔描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
因为有过海外留学、工作、创业的特殊经历,智协飞教学的特点充满“国际范儿”——他最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是能使用中、英、德3种语言切换自如地给中外学生授课,再加上他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抑扬顿挫又不失幽默的讲课风格,平易近人、谦和温润的处事态度,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让他成为很多学生心目中的首选导师。
至今,智协飞已经培养了10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含外国留学生博士生和硕士生8名,德国汉堡大学交换留学生4名),毕业生中不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气候变化专家、巴基斯坦国防部气象局研究员这样的高端国际人才,他国内不少弟子也早已成长为大学教授、科研院所研究员等基层中坚力量。近年来智协飞指导的多名留学生被评为优秀留学生,他的硕士生、博士生中多人因品学兼优获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称号。
智协飞用多年的努力,为自己在国际气象研究和应用领域赢得了一方天地。他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后,也致力于发挥自己国际交流“桥梁”的作用,先后任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副主任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校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侨联副主席等职务。他一方面积极培养海外留学生,培训国外的气象专业骨干和中高级管理人员,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中外气象专家之间的友谊,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他也鼓励师生走出国门,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外大学、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建立合作关系,推荐学生出国深造。
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他的团队先后和德国汉堡大学、波恩大学、维尔茨堡大学、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德国气候应用中心、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乔治梅森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合作关系。在他的推动和直接参与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和德国汉堡大学气象系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交换留学生等方面建立了广泛深入的联系。
2007年,智协飞当选为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教育培训咨询机构—各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主任常务会议协调委员会(CO-COM/SCHOTI)委员,作为世界气象组织在发展中国家23个培训中心的唯一代表,参与全球气象教育培训规划及战略的制定。他还是THORPEX中国委员会交互式全球大集合工作组(GIFS-TIGGE-WG)成员。在担任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副主任期间,他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了300多名中、高级气象业务和管理人员。他和团队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国际培训工作多次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教育培训司长、台风委员会秘书长及其他国际合作机构的表扬和赞赏。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学者型办刊人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
在办刊过程中,智协飞敢于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在自己拥有24万粉丝的微博中介绍期刊的最新进展,推介期刊中优秀的学术论文。同时还指导编辑部开通了《大气科学学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他说:“期刊也要利用好新媒体,跟上时代的步伐。”
目前智协飞担任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他带领团队全心全意为江苏省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工作和科普工作服务。2018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工作者暨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主编(优秀编辑)”评选结果揭晓,他获得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主编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工作者·优秀主编荣誉称号。
彰显软实力当然自身得有硬实力。“‘顶天立地’做科研,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智协飞一直有着这样的决心。
聚焦数值天气预报、人工智能、城市内涝监测预报预警、气候变化等研究方向,他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深入探索,先后主持了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承担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气象业务部门的集合预报、多模式集成预报、智能网格精细化预报等委托项目二十多项。带领团队研发的集合预报新技术、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预报技术、基于雨量分级的BMA降水概率预报技术、基于MODE评估的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报技术,以及基于多模式集成和统计降尺度技术的智能网格精细化预报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他的团队在科研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6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获批软著60多项,获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创新奖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他省部级科技奖4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
瞄准国际前沿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智协飞特别重视科研成果向业务转化。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集合预报和多模式集成预报新技术及其应用产品在国家气象中心、省市气象业务部门得到广泛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尤其是对转折性天气过程、强降水预报和预警、云水预报水平等方面改进显著,在公众及专业用户的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气象保障服务。此外,为合理开发江苏空中云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与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气象保障,并在人工增雨防控太湖蓝藻气象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了人工影响天气生态型业务的保障与服务水平。
“一名科技工作者能带给社会,能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是他的学术著作或者科学事实,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在科研探索、科技期刊强国梦这条路上,智协飞且行且思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521047006997780&wfr=spider&for=pc